大江東|走近科學大咖⑥萊維特:探索邊界,“像個7歲孩子一樣提問”

與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的采訪是提前40分鐘才敲定的。戴著一副紅框眼鏡,身形瘦削,頭發(fā)灰白,萊維特一直穿梭于不同會場之間。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工作人員形容他“像一只飛來飛去的小鳥”。10月25日中午,采訪團隊成員在論壇會場的餐廳門口“抓住”了他,他正與妻子說笑著步出餐廳。
“多學科”“年輕人”“國際科學交流”——來到采訪間,剛坐下,這位連續(xù)第七年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諾貝爾獎得主便表達了本屆論壇的關注焦點。
萊維特的思維,就如同他的行動一樣活躍。他在科研領域過著“斜杠”人生——求學經(jīng)歷始于南非,英國深造,美國任教,還曾在以色列的科研機構工作,涉及學科包括應用數(shù)學、物理、生物、計算機等。
萊維特是當前計算生物學這一跨學科領域的先行人物,除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身份,他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副主席,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系教授。他認為,學科之間應該沒有邊界;作為科學界的一名長者,他喜愛與年輕人交流;作為一位會說自己“耙耳朵”(soft ears)、愛看《三體》的外國人,他贊賞中國在多個領域的成就。
萊維特接受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chuàng)新工作室采訪。陳方迪攝
“很多有趣的事都是偶然發(fā)生的”
想象有一根長長的毛線,這根毛線代表著蛋白質的氨基酸鏈,毛線通過彎曲、打結,最終形成一件完整的毛衣,同樣的,蛋白質也需要經(jīng)過正確的折疊來執(zhí)行生物功能。通過深入研究蛋白質折疊,科學家們可以更好理解各類疾病機制,進行生物技術的應用。
萊維特是最早對DNA和蛋白質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的研究人員之一,并為此開發(fā)了第一個軟件。2013年,他與馬丁·卡普拉斯和阿里耶·瓦舍爾因“為復雜化學系統(tǒng)創(chuàng)造了多尺度模型”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萊維特在諾貝爾獎晚宴發(fā)表演講。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wǎng)
“生物學很奇妙,我被蛋白質迷住了?!?0年前,17歲的萊維特偶然看到一檔電視科普節(jié)目《生命之線》(The Thread of Life),節(jié)目的主講人是196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翰·肯德魯。正是這檔節(jié)目,讓萊維特感受到了蛋白質的魅力,推開了結構生物學的大門。
在本科完成物理學的學習后,萊維特便寫信給肯德魯,希望能成為他的學生??系卖敭敃r是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結構研究部門聯(lián)合負責人之一。第一次,他被拒絕了;第二次,肯德魯告訴他需要再等一年才能有明確答復。
萊維特沒有放棄,開著車來到了劍橋大學。在結構實驗室的走廊里,他偶遇了當時實驗室的另一位負責人——馬克斯·佩魯茨,并表明了自己的來意。一周后,萊維特最終等到了肯德魯?shù)碾娫挘系卖斪屗惹巴陨形捍穆芯克?,一年后再回到劍橋?/span>
正是在以色列,萊維特遇到了阿里耶·瓦謝爾并與之一同編寫計算機程序,兩人的這段跨學科合作,為40多年后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埋下了伏筆。
“很多有趣的事都是偶然發(fā)生的。”采訪中,萊維特經(jīng)常提到“偶然”和“幸運”。在他看來,獲得諾貝爾獎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運氣。但是,諾獎得主的頭銜帶來的不只是光環(huán),還有激發(fā)年輕人喜愛科學的義務,“因為科學是年輕人推動的”。
萊維特曾到上海大學參訪,遇到現(xiàn)在西交利物浦大學生物科學系任教的弗朗西斯科·宗塔。萊維特在蛋白質設計和抗體設計上,給過弗朗西斯科非常多切實的建議?!叭R維特是我見過最聰明的人之一,也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我和他說話總是感到非常愉快,他激勵了我很多?!备ダ饰魉箍普f。
“不妨試試問問AI”
10月27日上午,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中學生開設的科學T大會桌布論壇上,萊維特所在小組匯報環(huán)節(jié),一張寫滿討論內容的桌布被搬上了演講臺。
“區(qū)別于使用白板,我們將討論內容隨機地寫在桌布上,直觀展示出來。甚至我們小組匯報人也是由ChatGPT從1-10中隨機挑選出來的?!北籄I選中的5號女孩劉子墨在臺上說,“我們相信,‘隨機’也意味著平等、多元、開放,這是我們想要傳達的理念?!?/span>
萊維特與小組成員在科學T大會桌布論壇。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供圖
在采訪中,萊維特也隨時隨地鼓勵年輕人揚棄既有偏見,擁抱更多可能性?!拔业钠拮涌傉f我‘好奇得像一個7歲小孩’。7歲的小孩喜歡問問題。”萊維特覺得,保持好奇心是年輕人非常珍貴的品質,這也是他對年輕人的期望。
“問問題很重要,生活中遇到各種情況,我總會想,試試問問AI?!比R維特說。不管是“我做什么才能開心起來”還是“請給我講講這幅中國畫”,不管是情感類問題還是知識類問題,萊維特都非常喜歡與AI交流,他甚至建議復旦-大江東融媒體創(chuàng)新工作室可以讓AI撰寫20個采訪他的問題,“那會非常有趣。”
“研究的興趣是如何展開的?”“研究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是什么?”“獲得諾貝爾獎時的感受是什么?”“對年輕科學家有何建議?”我們“請教”AI后發(fā)現(xiàn),AI有不少問題跟我們“想到一塊兒了”,但也提出了一些“開腦洞”的新問題。
對于AI在高等教育中的應用與普及,當前學界尚存諸多爭議。今年秋季,復旦大學全面啟動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和教育模式改革,陸續(xù)推出100余門AI領域課程。這讓萊維特感到印象深刻,“我們應該放手讓學生去創(chuàng)新,運用AI生產(chǎn)有趣的成果,我們反而應該向學生學習。”
萊維特還鼓勵跨學科交流與合作,鼓勵年輕人從不同的想法中迸發(fā)靈感,創(chuàng)造新的點子?!爱敳煌瑢W科的人交談的時候,有趣的事就會發(fā)生?!比R維特說。
“創(chuàng)新需要逆流而上”
“要讓年輕人喜歡科學,就像喜歡打網(wǎng)球、喜歡玩手機一樣?!边@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萊維特表示,他年輕時不就是因為一檔電視節(jié)目而愛上了科學嗎?如今,萊維特也愛與年輕人交流——他在嗶哩嗶哩(B站)擁有45萬粉絲,通過視頻方式向青年網(wǎng)友分享經(jīng)驗;他在復旦大學教授《定量生物物理學前沿導論》課程,為本科同學答疑解惑……
萊維特在復旦大學講授《定量生物物理學前沿導論》。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供圖
萊維特也提到,年輕人應當擁抱自己的錯誤。他并不贊同犯錯是對自身能力的否定,他認為犯錯恰恰意味著人們在做一些難度大的事情。萊維特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如果一個世界跳高冠軍選擇跳過一個很低的障礙,那他永遠不會失誤,他可以完美地跳過去,但這并沒有什么挑戰(zhàn)性。”
萊維特是中國App的重度用戶。微信、支付寶、滴滴出行、淘寶……他幾乎每天都會打開。雖然看不懂中文,但他已經(jīng)能夠熟練運用淘寶購物。他饒有興趣地分享了一種“實用”的搜索方法——先在亞馬遜找到一張圖片,再用這張圖片在淘寶搜索,如果還找不到,就去阿里的跨境電商平臺“全球速賣通”,“最后總能找到我想要的東西?!比R維特說。
在萊維特看來,中國有許多技術、經(jīng)驗和模式降低了很多創(chuàng)新構想的推廣成本?!拔⑿乓苍S并不能獲得諾貝爾獎,但應該得到某種認可。”他指著胸牌上的二維碼又舉了一個例子,“比如,二維碼是日本在上世紀末發(fā)明的,但中國將它普及和推廣,這其實代表著開放和創(chuàng)新,我更關心創(chuàng)新如何賦能人類?!?/span>
作為科幻小說的資深愛好者,萊維特還不忘談到,中國的創(chuàng)造力還體現(xiàn)在藝術表達上。“我非常喜歡《三體》,情節(jié)復雜、充滿創(chuàng)意,尤其是第一部。”萊維特說,“不少科幻設想在中國已成為現(xiàn)實,而且現(xiàn)實已經(jīng)比科幻小說更刺激?!?/span>
“中國在很多方面已具備相當強的原創(chuàng)性。”萊維特總結道,“創(chuàng)新有時需要逆流而上。”在他看來,人類正在進入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而中國已經(jīng)擁有許多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成就。
“時間會證明?!比R維特說。
報道統(tǒng)籌:李泓冰
采寫指導:人民日報記者季覺蘇
采訪寫作: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張蓓玫、許子睿、陳方迪、趙魯哲
視頻采制:許子睿、陳方迪、趙魯哲
(來源: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chuàng)新工作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