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腦科學前世今生、體驗互動新成果 來上圖東館一起“追問大腦”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0月24日報道:為何只有人類發(fā)展出了如此高的智能?我們離掌握人腦的工作原理還有多遠?我們如何逼近人類大腦與人工智能的極限?由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聯(lián)合上海圖書館東館共同打造的主題科普展廳“追問大腦”日前揭幕,這也是TCCI首次以合作辦展的形式向公眾傳播腦科學知識。
走進位于上圖東館5樓的展廳,可以看到圍繞認識大腦、修復大腦、發(fā)展大腦三個主題,通過一系列問題深入淺出地介紹腦科學知識。這些問題既包含對日常生活的追問,如“眼見一定為實嗎?”“我們?yōu)槭裁葱枰??”“閱讀會對大腦帶來哪些影響”,也包含對前沿科學的求索,如“死亡的大腦可以復活嗎?”“記憶可以被改寫嗎?”“我們可以擴展自己的大腦嗎?”
現(xiàn)場參觀的讀者坦言,逛完展廳,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問題目前都沒有答案,就如同展覽前言指出,層出不窮的研究讓我們一步步接近真實,也讓我們愈發(fā)困惑,因為大腦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
在離開展廳前,不少讀者通過現(xiàn)場設置的平板電腦留下了自己的問題?!叭绻洃浤芟螺d,是不是就能實現(xiàn)意識永生?”“我們能不能把大腦的意識上傳到云端,每個人擁有一個虛擬數(shù)字大腦?”“腦機接口技術何時能應用到大眾打造最強大腦,讓科幻場景變成現(xiàn)實?”據(jù)悉,天橋腦科學院研究院旗下科普媒體“追問”團隊將收集有代表性的問題,通過各種形式邀請科學家回答和探討。
早在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柏拉圖就開始探討心理過程的本質,希波克拉底提出大腦是思維的器官。但之后的許多個世紀里,人們對大腦的認知一直停留在感性層面,直到16世紀首次從科學角度對大腦結構進行描述,腦科學發(fā)展進入新的時代。
展覽以時間軸的方式,展示了16世紀以來腦科學領域的開拓性成就,著重呈現(xiàn)了近一個半世紀的腦科學極簡史,從神經元學說的創(chuàng)立、神經信號傳遞機制的研究,到細胞內離子通道的發(fā)現(xiàn)、腦功能的定位,再到各類神經技術的涌現(xiàn),從微觀的分子、細胞水平,到宏觀的腦區(qū)。
在現(xiàn)場,讀者可以了解到全球最大私人腦科學研究機構之一的天橋腦科學研究院(TCCI)國際國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如超聲波腦機接口、繪制小鼠大腦,解讀水母心思,還可以參加互動體驗。體驗由TCCI與華山醫(yī)院合作研發(fā)的老年認知障礙早期篩查VR游戲;試玩TCCI與騰訊游戲合作開發(fā)的認知提升游戲,訓練專注度、記憶力、反應速度、空間推理等;觀看TCCI投資出品的科普紀錄片。此外,展出期間,VR沉浸式生活場景體驗活動將不定期開展。
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創(chuàng)始人陳天橋表示,腦科學研究任重道遠,而科普正當其時。推出這一“追問大腦”展廳,就是希望鼓勵“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追問精神,讓公眾共同關注和支持腦科學。他介紹,支持科普同樣是TCCI的重要使命,研究院先后投巨資出品了科普紀錄片《打開思想的大門》和動畫片《什么是人類認知》,推出了腦科學科普自媒體“追問”,舉辦、資助了線上線下科普講座,今后還會持續(xù)投入。
上海圖書館負責人透露,將與TCCI繼續(xù)開展各種內容合作,大力普及包括腦科學在內的前沿科學知識,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服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