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保存城市的風度與溫度?專家學者共聚楊浦“大家微講堂”

人民網上海12月28日電(董志雯)楊浦曾是上海近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的重要起點,自上世紀后半葉以來,產業(yè)更新與轉移、生活社區(qū)嚴重老化,舊區(qū)改造一直是楊浦的重要工作。近年來,楊浦區(qū)深入貫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動黃浦江兩岸貫通及濱江岸線轉型,楊浦濱江工業(yè)“銹”帶逐步被生活“秀”帶所取代。
12月27日下午,楊浦區(qū)2021年度“大家微講堂”第九講“我們的城市,我們的家園”,在智慧坊園區(qū)原上海遠東鋼絲織布廠的老廠區(qū)開講。此次微講堂將定海路街道作為楊浦轉型發(fā)展的縮影,四位嘉賓講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在準備踏上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時,站在舊改攻堅年的節(jié)點上,面對百年工業(yè)、面對紅色工運,面對弄堂煙火,我們應當如何更好地保存城市的風度與溫度,堅守人民城市,共建美麗家園。
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品格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所在,也是人民守望家園的寄托,必須牢牢把握住文化的根與魂,彰顯獨具特色的“上海文化”,通過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來留住上海記憶,提升城市品格。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鋼琴家葛灝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用兒時對楊浦的記憶改編了一首《碼頭號子》。
楊浦區(qū)地處黃浦江邊,曾經造船業(yè)、修船業(yè)、水上運輸業(yè)十分興旺。黃浦江沿線,一度集中了上海超過50%的貨運碼頭。碼頭工人在勞動中迸發(fā)出的聲音逐步形成一種勞動歌曲,見證中國的工業(yè)歷史變革。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定海路街道辦事處獲得“上海港碼頭號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葛灝現(xiàn)場演奏改編曲,并以上海青年鋼琴家的身份呼吁社會,讓黃浦江岸留住“碼頭號子”、留住上海港的記憶。讓這種上海文化逐步轉化為城市發(fā)展軟實力,進一步團結城市居民。
以歷史沉淀打造城市新名片
梅林食品廠、鳳凰牌自行車、密豐牌絨線、楊樹浦發(fā)電廠都是定海路街道的歷史沉淀,是實實在在的歷史財富。定海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周建輝說,隨著城市更新的腳步加快,站在舊改攻堅年的節(jié)點上,定海人開始思索未來的家園。
“未來,定海不僅有新業(yè)態(tài)、新住房、新商區(qū),還有新的工作者、生活者與學習者!彼J為面對新業(yè)態(tài)、新的城市空間功能、新的居民特點,定海應當想方設法留住百年楊浦的風度與溫度,不斷為居民創(chuàng)造更加幸福、更加滿意的生活,為城市家園疊加歷史的底片、打造新的名片。
以空間營造增強居民互動
人民城市必須注重居民之間的交流以及人民群眾的參與。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于海表示,過去四十年的城市更新,已經大體解構了原有的熟人社區(qū),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住區(qū)與街區(qū)勾連相對較少的門禁式社區(qū),并且由于房產的市場分化,一定程度上產生了些新的社會地理隔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住區(qū)之間營造公共空間,開展各種能夠增加居民福利和交往的活動,特別是參與式的社區(qū)活動。將公共空間發(fā)展為具有多種面對面互動的社會空間,從外部將居民從原子狀態(tài)中吸引出來,將互相隔離的社區(qū)居民在新的活動空間中勾連起來,以此增強居民間的互動,提升社區(qū)凝聚力。
以建筑改造探索可閱讀性
上海在建設“人民城市”的過程中,提出“讓建筑可閱讀”,通過改造原有的老式建筑,賦予其新的文化內涵,以期得到新的利用。上海市勞動模范、上海建筑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上海市建筑學會城市設計專委會主任劉恩芳教授認為,楊浦留存了許多解放前的工房與建國初期的“二萬戶”公房,這些建筑雖然因房屋質量的損壞和大量密集而未被列入上海的保護建筑,但是這些建筑留存了幾代楊浦人的生活記憶,應著力將蘊含在建筑下的人文因素、空間序列加以改造并再創(chuàng)造,使之彰顯新的魅力。
劉教授針對楊浦的工業(yè)建筑遺存,以曾經的作品“楊浦漁人碼頭”為例,闡述了讓工業(yè)建筑遺存重新煥發(fā)活力并激發(fā)城市公共空間意義產生的可能路徑。
人民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提升人民的生活滿意度,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是把為人民謀幸福、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城市工作的鮮明主題。楊浦深入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在15.5公里濱江岸線上作文章,抓住城市文化、城市歷史、城市空間、城市建筑等重要方面,發(fā)揮人民群眾的參與作用,共建人民的美麗家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