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變美了!居民自治讓“大齡”老房煥然一新

如今,老小區(qū)有許多住宅步入“老齡化”。外墻破損、堆物臟亂、電線裸露……楊浦區(qū)的萬順公寓里,曾經(jīng)就有這樣的現(xiàn)象。然而,近兩年來,隨著居民自治意識的提高,這里“畫風”轉換,樓道等公共空間“華麗蛻變”。一起來看看發(fā)生了什么。
睦鄰樓組營造,成為蛻變“契機”
楊浦區(qū)的萬順公寓位于黃興路995弄,共3棟樓。房子建于上世紀末,面積也不大,一進大門幾乎能一眼望到頭。此前,樓道墻皮有脫落,還面臨臟亂差問題。例如3號樓曾經(jīng)墻面灰暗,電線在天花板下纏繞交錯,很不美觀。還有居民把家里的自行車等雜物挪到樓道里,日子久了,形成惡性循環(huán),致使樓道環(huán)境越來越糟。
最初提出樓道改造的,是3號樓居民姬志東。姬志東在2009年退休后,參與了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也做過世博會志愿者,還先后擔任過3號樓樓組長、業(yè)委會主任、黃興居民區(qū)第五黨支部書記等職務。2019年,聽說控江路街道啟動睦鄰樓組營造項目,以社區(qū)公益基金會1:5資金資助為杠桿,動員居民自主籌款,改善居住環(huán)境,姬志東馬上聯(lián)想到了自家小區(qū),并開始與黃興居民區(qū)黨總支書記黃誠一起著手籌備。
居民自籌資金,家園煥然一新
樓道墻壁舊了,要重新粉刷;線路錯亂,要重新排布;公共空間缺失,需要添些溫馨感……這些設想很美好,然而工程既然要居民自籌,那么每戶人家出多少錢才合適呢?
“從2007年業(yè)委會成立至今,小區(qū)的維修基金已用了大半,考慮到后續(xù)二次籌集會比較困難,因此我們不敢隨意動用這筆錢。這樣的話居民自籌,成了唯一出路。可要是讓居民出得太多,大家總歸難接受;出得太少,費用又不夠!奔е緰|說。最終,通過與居民和工程單位的協(xié)商,確定了每家100元的出資數(shù)目。如此,3號樓13戶人家能籌集1300元。很快,樓道改造得到了街道社區(qū)公益基金會的資助,工程人員進入3號樓,開始改造樓道環(huán)境。
一個月后,墻壁“白”了,電線“隱”了,居民們還自發(fā)二次籌資,每戶再出100元,添置了藤椅、圓桌、相框等物件放在樓道里,讓整個環(huán)境有了家的味道。“這張是我們樓道剛改造完,居民代表們一起拍的大合影!奔е緰|指著一樓墻上掛的照片說,自從樓道“大變樣”,大家的關系也變得更有愛了!艾F(xiàn)在如果誰家生病了,鄰居們有車的開車送一送,幫忙捎個菜,都不是問題!
同小區(qū)“姊妹樓”,跟上改造步伐
3號樓改造完畢后的模樣,讓隔壁2號樓的居民們也心動了。2號樓樓組長、小區(qū)業(yè)委會副主任汪惠琴主動取經(jīng),很快決定每戶出資200元,申報睦鄰樓組營造項目,申請街道資助。不久后,2號樓也完成華麗轉身。
走進2號樓,右手邊是小桌椅,墻上貼著粉紅的花朵貼紙,還掛著幾副照片,記錄著居民們生活點滴;而左手邊則是一張張孩子們的畫作,有七彩的龍,可愛的花,圓滾滾的小烏龜……姬志東說,“五樓有戶人家是學美工的,主動在樓道里貼了不少自己的作品,三樓有戶人家也很積極,茶幾桌椅就是他們淘來的。居民們如果提著重物進樓累了,可以把東西放在桌椅上歇一歇,其他人沒事的時候,也可以在這兒坐坐,喝喝茶!
這兩棟誕生于上世紀末的老樓,從“老破小”變成“小而美”,幫助居民們投入到社區(qū)建設中來,還將樓里上下擰成一股繩……萬順公寓的睦鄰樓組營造項目,成為推動居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一個載體,讓大家在黨建引領下挖掘更多的資源,推動社區(qū)自治與共治。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