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更新中!這群普陀“主播”不一般

“三、二、一,rolling!”隨著攝像師的開機指令,鏡頭前的葉紅正了正衣襟,聲情并茂地開始講解:“我是普老黨史宣講團宣講員葉紅,今天我給大家講述蘇州河的紅色故事《血染共舞臺,與您一起緬懷滬西共舞臺十三烈士》。”一如她自己所說,“宣講時精神氣要好!
葉紅正在錄制黨史微視頻
去年8月,在區(qū)委老干部局的協(xié)助下,這批由離退休干部組成的普老黨史宣講團開始嘗試以微視頻的形式制作線上宣講課程,陸續(xù)推出《蘇州河的紅色故事》第一、二季以及《紅色石庫門》系列。
選題、撰稿、修改、錄制......從線下宣講轉為線上宣講,宣講團的老同志們對每一個流程都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拔⒁曨l不可能和外面講課一樣,一講就是一小時!逼绽宵h史宣講團副團長兼秘書長袁芳榮介紹,要制作黨史微視頻,首先要做的便是提煉文稿,“我們要將微視頻控制在5到7分鐘,對應到文字最多就在一千字左右。”
如何盡可能地利用好一千字的篇幅,袁芳榮表示,這對故事的選取、敘述的角度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他舉例《工人第一村》一講中的內容,“最初的原稿里涵蓋了曹楊新村的前世今生。但我們討論后,認為其實大多數人對它在改革開放后的故事是比較熟悉的,不知道的是‘為什么要建立曹楊新村?’‘當初它是如何選址的?’‘設計師是誰?’‘設計上有什么特色?’等諸如此類的故事。因此,我們有所側重地進行了挑選,去除大家都知道的、保留大家可能會感到好奇的,尤其是要抓住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如何通過介紹曹楊新村的建立發(fā)展史來體現‘黨的初心’、如何為人民謀福利的問題!
歷史中的曹楊新村
除了要適應微視頻宣講主題突出、語言精練的特點外,面對鏡頭時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是老同志們需要克服的另一挑戰(zhàn)。普老黨史宣講團團長葉紅告訴記者,由于擔心自己的普通話不夠標準,每次文稿修改確定后,她都會在家反復朗讀,“不太確定的地方,我就查字典,再把發(fā)音標注在稿子上!
以互聯網微視頻的形式進行黨史宣講,一方面是應時而變,一方面則是應需而生。葉紅表示,“疫情期間,許多集體活動都沒辦法正常開展,因此我們想到了利用互聯網。而且黨史微視頻里會穿插許多史料畫面,比起面對面授課更加生動,我們覺得可以利用這種形式吸引更多青少年參與其中!
“而對于我們內部來說,宣講團里有不少高齡成員已經80、90多歲了,每次來來回回跑動也不太現實,選擇錄制網絡黨史微視頻也是考慮到他們的身體情況作出的決定!痹紭s說道。
然而,盡管黨史微視頻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老同志們的腿腳,他們卻從未停下自己的腳步。葉紅和袁芳榮他們在撰稿過程中都曾多次走訪區(qū)檔案館、滬西革命史陳列館等地,了解、考證歷史細節(jié)!熬鸵詼鞴参枧_的那一講為例,”葉紅回憶起撰稿時遇到的小插曲,“我在報紙上看到犧牲的13名烈士中,年齡最小的曹順標只有17歲,但資料上則記錄為19歲。我確不準哪一邊是對的,便跑到陳列館里去確定他犧牲時的年齡。”
談及宣講工作中感觸最深的部分,普老黨史宣講團成員陸幸福感慨,老干部局和團長們積極、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讓他受益匪淺,“在選領完講課的主題后,他們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參考資料,還在之后的撰稿過程中多次開會討論要如何調整文本內容,力求為大家?guī)碜顪蚀_、最生動的宣講課堂!
今年8月,《蘇州河的紅色故事》兩季共28集黨史微視頻已全部推送,而新推出的《紅色石庫門》系列目前正在“普陀老干部”微信公眾號上持續(xù)更新。葉紅表示,雖然黨史微視頻不能完全代替線下的課程,但它以生動、便利、靈活等特點為黨史宣講帶來了新的可能。“之后我們也會繼續(xù)挖掘普陀區(qū)的紅色故事和歷史記憶,為大家?guī)砀嗑实狞h史宣講微視頻!
來源:上海普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